一、栽培品种名称
1. 品种名(即品种加词):拟登录的品种名需用英文或英文字母进行规范拼写,如果命名人需标注其原始语种,则在后面用()备注其原始语种的文字。如品种名Hanyue,命名人需标注中文名称,则可以写为:Hanyue(寒月)。
2. 命名人需根据最新版的《国际藻类、菌类和植物命名法规》要求,命名拟登录品种一个合法而适当的名字。一个完整的品种名称,其命名为(1):属名(拉丁语形式)+‘品种加词’;或者(2):种名(拉丁语形式,属名+种加词)+‘品种加词’。属名、种名均应由最新版《国际植物命名法规》承认的正确名称。
3. 若品种是来源一个物种的,其品种全称由种名(属名+种加词)+‘品种名’构成;品种为杂交种起源的,由属名+‘品种名’构成,其杂交父母亲本要在品种来源中交待清楚。属名、种名需斜体,品种名为正体。
二、品种命名注意事项
① 2004年1月1日及以后,单独的一个数字(阿拉伯数字和罗马数字)、字母,不能成为品种加词,但其组合的名字则可以建立。
② 一般情况下,品种加词用罗马字母书写系统书写时,绝大多数不应出现符号“’”、“,”、“!”、“.”、“?”、“-”、“/”或“\”,并且不允许出现2个以上符号。
③ 符号如“@”、“%”、“+”等均不能出现在品种加词中。
④ 与属名或者其他的普通名称造成混淆的词语不能使用。
⑤ 与已经存在的品种名相近的,不能使用,以免造成混淆。
⑥ 名称会夸大栽培品种的有点的不能使用,例如“best”、“excellent”。
⑦ 更多细节详见最新版《国际植物命名法规》(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, ICBN)(第9版,英文版本)。
1. 商品名:除国际登录的正式名称之外。以商业为目的名称,可能有一个或多个。
2. 育种者:亲自培育该栽培品种的人。
3. 品种登录者:亲自提出登录申请的人,可能与育种者、命名者、推广者为同一人。
三、栽培品种历史
1. 栽培品种的发现地是在苗圃或其它有人为管理、培育的地方,其起源填写“栽培植株”;若发现地是在无人为管理的野外地方,则起源填写“野生植株”。
2. 育成时间为最早开始培育到到完成第一次生长发育周期的时间。
3. 尽可能的详细填写信息。
四、栽培品种描述
1. 株高:用直尺测量由地面至植株最高点的距离,量最矮、中间、最高三株。精确到0.1cm。
2. 栽培品种的特征的主要颜色如:花萼、花冠裂片、唇瓣、侧生退化雄蕊、花丝及花药应在阳光下用比色卡(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)观察颜色,并且提供数值如:粉紫色(70-B)。
3. 所有测量数据应采用国际度量标准:cm(厘米)或nm(毫米)。
五、图片要求
1. 应提供主要特征和比色卡的对比图片。
2. 图片要求:jpg、tif或raw格式,像素要求为1200dpi以上。